彩天下

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笔谈∣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的外部环境变化
牛海彬,李伟建,蔡亮,周士新,楼项飞,刘欣,蒋旭栋 2020-04-24

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深入学习会议精神,就大家较为关心的中国作用、全球化走向、国际舆情等热点话题组织笔谈,以飨读者。

 

(一)中国作用

问:在COVID-19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之后,中国既在国际联防联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面临着所谓“追责”、“索赔”等外部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中国的作用?

答:客观地说,中国在应对COVID-19疫情冲击中,既是首个遭受疫情伤害的大国,又是国际联合防控的重要贡献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的建设性作用。首先,中国通过采取积极举措,较早地应对了国内疫情的冲击,避免了主要经济体同时陷入疫情冲击的最坏情况。这不仅为他国的防疫准备赢得了时间,提供了防疫知识和做法参考,也通过率先复工复产发挥制造业优势,为他国供应防疫物资和提振世界经济信心作出了贡献。其次,中国坚定地支持国际联防联控与抗疫国际合作,这是全球化条件下应对大流行病的应有态度和必由之路。中国支持WHO的领导协调作用,在G20作出了有关承诺,与疫情重灾国进行了有效的抗疫合作。包括科学界在内的国际社会主流声音对中国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上的贡献是持肯定态度的。(牛海彬)

 

问:我们在抗疫过程中为何要坚持底线思维,其意义何在?

答:底线思维是一种应对极端糟糕情况可能出现时的思考逻辑。底线思维的高低决定着决策和执行决策的灵活性。底线思维往往意味着中国国家利益的确定性。从政策上看,如果其他国家越过了中国国家利益的底线,对中国造成了实质性伤害,中国将会为此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然而,如果其他国家没有越过中国国家利益的底线,并愿意在此底线之上与中国开展互利共赢的互动,双方是存在合作可能的。当然,既然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说明没有越过双方国家利益的底线。毕竟,外交本身是一种在相互沟通、相互试探中相互可能都妥协的过程。(周士新)

 

问:中国经验能否复制到土耳其?

答:据路透社报道,土耳其经济学家研究成果显示,采取中国式的“完全封锁”措施会更有效限制疫情对土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可使阵痛期缩短。土耳其政府竭力在“遏疫情”与“保经济”之间维持一种艰难的平衡,执行了 “周末居家令”这样的局部封锁政策。各国经济强韧度、民众承受度不同,外部对中国抗疫模式的不同看法也很自然。中国在自身抗疫和恢复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也保持了一种谦逊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尊重别国根据自身国情采取的抗疫模式,无意搞所谓的“模式输出”。而是积极同各国和国际组织开展抗疫合作,竭尽所能提供各项援助,共同应对新冠病毒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与全球携手取得抗击疫情取得最后胜利,方能彰显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大国的成熟和自信。(刘欣)

 

(二)全球化走向

问:这次疫情对全球化和地区化有何影响?

答:这次疫情并不能完全摧毁全球化,也不会让很多国家放弃全球化所产生的好处,但有一些国家会对全球化采取更具功利主义的选择性政策,在最大程度地获取全球化好处的同时,祛除一些对自己没有好处,或者好处较少、会损害本国国家利益的成分。地区化在疫情之后的发展情况可能也不尽相同。欧盟的一体性依然会保留下来,但相对会有所减弱,需要更多的动力才可能继续前行。东盟、非盟、南盟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推进的地区一体化则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国家主权等概念依然会继续受到高度重视,一体性也是非常有限的。(周士新)

 

问:近日《华盛顿邮报》和彭博社报道了一则题为“日本政府重金资助日企撤离中国”的新闻,这使得人们担忧此举是否意味着美日联手与中国脱钩?

    答:近期,日本政府为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避免供应链过于依赖一国,列出了一笔2435亿日元(约合158亿人民币)资金用于“改革供应链”,其中2200亿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国,剩下235亿用于资助日本企业转移至其他国家。资金主要用于回迁企业厂房和购买设备的补助申请。鉴于日本电子、电脑及汽车等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甚多,在此次疫情冲击之下,调整其产业链中的某些零部件对中国的依赖是确有其事,但渲染日企从中国撤资,这就是过度解读了。

    日企在华的产业投资相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在中国生产,向世界销售,转变为在中国本地生产,以中国市场为主。原材料主要取自中国,加工厂、组装厂、总装厂都在中国,最后市场也主要在中国。即日企实现了“地产地销”的转型。这样的企业是不会撤离中国的,而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越来越庞大,这样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要做的是深化改革开放,把国门放开、放宽,积极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14亿人的庞大消费市场就是汪洋大海,把环境搞好了,鲸鱼都会游进来,何愁鱼虾不进来呢?(蔡亮)

 

(三)国际舆情

问:近期涉华舆情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答:社会舆论对当前疫情下外部环境变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抗疫态度及对华政策变化,对抗性有所加强。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世界早已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美国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发达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中亚、东南亚等中国周边国家的舆论及对华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看世界的另一个视角。这些国家中虽然也有个别因西方误导而对中国质疑的声音,但是总体评价是正面和积极的。更为难得的是,在国际舆论对世界经济一片唱衰声中,很多发展中国家依然看好中国的发展,愿与中国保持长期合作。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按既定方针努力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国自身经济优势及与发展中国家长期建立起来的紧密关系,加强和深化各领域合作,全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战胜疫情,恢复经济发展。(李伟建)   

问:当前,部分西方媒体蓄意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中国,诋毁中国参与全球合作共同“抗疫”的努力,应如何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让对方“听得到”“听得懂”?

答:科技外交应发挥更大作用,让我国科学家有更多参与国际活动的机会。虽然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正常的经贸往来,但是科技交流依旧坚挺。科学及科学家在本次疫情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科技外交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我国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总结的那样,我国在向世界分享基因组信息、搭建学术共享平台、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开展技术合作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以及利用我们的科技产品、科研人员开展对外援助,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技术提供给疫情严重的地区。中国科学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理应成为我外交舆论场上的“明星”。(蒋旭栋)   

问:拉美是当前疫情重灾区,当地媒体如何看待中国在疫情联防联控中的作用?

答:总体上看拉美各大主流媒体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较为客观正面的报道。虽然拉美媒体的信息源仍然主要来自西方各大通讯社,但并没有跟风西方媒体对中国抗疫成果以及中国对他国抗疫援助提出质疑。此外,为了获得一手信息墨西哥、阿根廷、秘鲁等主流媒体通过采访拉美在华尤其是在武汉的留学生和侨民,使本国民众能够更加直观和真实的了解中国抗疫情况。尽管拉美的互联网和一些地方性报刊也出现了一些针对中国的谣言、假新闻甚至是歧视和攻击性的言论,但没有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在今后的“舆情攻守战”中,中国需要更为主动、灵活而有区别的对待各方舆论,强调客观理性、多渠道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楼项飞)



整理:蒋旭栋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