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陈东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避免世界陷入“新冷战”
陈东晓 2021-05-08

2021年429日,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中欧论坛(Europe-China Forum)共同主办的多边主义内涵及中美欧合作云研讨会成功举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在中国、欧洲、美国:新地缘政治格局的环节发言。

全文摘编如下: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避免世界陷入“新冷战”

2021429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陈东晓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主要谈三点看法。

第一点看法是,当前大家对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特别是中美欧三边关系走向最关切的和担心的问题,是世界是否会陷入分裂或“新冷战”?

我们的确看到许多令人不安的情势。一是美国拜登政府对中美关系的定位仍比较消极。拜登政府把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的竞争者”,并以竞争、合作、对抗来定义中美关系。但在实际处理对华关系中,美方又突出两国关系中的竞争和对抗因素,对合作则轻描淡写。中方认为这种界定不分中美关系的主流和支流,缺乏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过于消极。二是美方没有走出对华认知的误区。美国政府和许多美方的舆论精英经常给中国贴各种“标签”,比如指责所谓中国政治上搞“威权主义”、国际经济上搞“重商主义”、领土问题上搞“扩张主义”。这种对华的认知不仅无视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改天换地的进步,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福祉,而且无视中国现代化对世界和平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因此,美对华关系上的这种“标签化”做法不仅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也严重毒化中美关系的气氛。三是美国政府仍在涉台、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威胁中国的主权、领土、和政治安全等涉及中国核心安全利益,并同部分西方国家一起用制裁等粗暴手段加大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构建排斥中国的各种“小圈子”。总之,尽管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特朗普时期有所调整,但总体上中方认为美国目前的对华政策框架还没有走出美国上届政府的阴影,还没有找到与中国打交道的正确路径。这是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第二点看法是,中、美、欧需要携手国际社会一道共建新的全球合作议程,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一是三方要合作推进全球包容性发展议程。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导致当今世界分化和对立的重要根源。国际社会既要推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更要保障国内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共同富裕。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向“疫苗民族主义”说不;要继续推动在G20框架下形成多方参与、多轨并进的系统性债务方案,为疫情冲击举步维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提供帮助,总之要秉持世界大家庭精神合力应对全球性危机。

二是,三方要携手挽救脆弱的地球生态系统。“人类世”的时代,挽救地球生态系统是实现全球复苏的重要基础。刚刚结束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领导人都承诺要迅速采取行动,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绿色、更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关注三方的行动能力和落实大国责任的承诺。

三是,三方要携手引导践行“科技向善”原则。国际社会日益关注新兴科技所引发的诸如科技伦理、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等方面的挑战。中、美、欧三方的政府、科研机构和新兴科技企业等利益攸关方应当携手推动科技创新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赋能人类的全面发展。

我的最后一点看法是,三方的合作能否行稳致远,关键看是否能够落实真正的多边主义,自觉抵制对真正多边主义的各种威胁。

当前对多边主义的威胁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唯我独尊的单边主义威胁。执政者往往执念于“本国第一”甚至“本国唯一”的理念,不顾国际公益和多边达成的协议,以狭隘的国内利益为外交唯一指导原则,动辄“对群”或对他国实施制裁。特朗普执政时期执行的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二是内病外治型威胁。就是执政者面对自身国内累积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的各种困难,不是通过自身改革,而是为转移国内压力、或试图弥合国内分歧,从外部寻找敌人,甚至夸大外部威胁,其结果是加剧了与别国的战略猜忌,损害国际合作基础;三是小集团政治的威胁。小集团政治,无论是基于所谓“价值观外交”、“文明冲突论”基础上的价值观同盟,还是构建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同盟,或者排斥第三方的技术同盟,其本质是一种排他型、封闭型的小圈子,表面似乎也是一种“多边主义”,实质上完全背离了平等、开放、协作的多边主义,违背了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目的。总之,中美欧三方只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才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避免世界陷入分裂和“新冷战”的唯一出路。

 


文献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