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美国新版中亚战略:理想与现实
强晓云 2020-02-10

近日,美国对外正式发布了新版的中亚战略。全名为《美国的中亚战略2019-2025:加强主权和促进经济繁荣》。新版的中亚战略指出,美国在中亚地区有6项“总体性、相互促进的目标”:

1支持和加强中亚各国以及整个地区的主权和独立

2减少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

3扩大并维持对阿富汗稳定的支持

4鼓励中亚与阿富汗互联互通

5推进法治改革和尊重人权

6促进美国在中亚的投资和发展

   由于新版中亚战略的发布恰在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问中亚之后,令人关注,也引发思考。

   单从新版中亚战略的文本来看,它与美国以往发布的中亚战略和政策似乎并没有根本性变化。但仔细读来,不难发现,在新版的中亚战略中,美国对中亚的战略定位正悄然改变。这就是,“无论美国在阿富汗的参与程度如何”,美国将中亚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在美国以往的战略认知中,中亚国家的地缘重要性体现在其处于通往阿富汗的中转运输要道位置。而现在则认为,中亚本身就十分重要。

   结合不久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中亚之行,可以看出,美国新版的中亚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蓬佩奥出访中亚以及美国新中亚战略出台都意味着,美国对中亚地区政策的“重启”。因此,一些中亚问题专家称该战略为“美国重返中亚”,意图“重塑”中亚。

   其次,新版中亚战略的出台也是美国对中亚局势新变化的一种反应。当前,中亚部分国家或是已经更换了领导人,或是正开始政权交接进程,新一届政治精英群体正在崭露头角,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也出现了新的趋势。所有这些,都促使美国政府依据新局势做出政策领域的对策反应。

   第三,美国新版的中亚战略依然重视阿富汗问题,也希望促进中亚国家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互联互通和能源、经济的一体化,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减轻美国在阿富汗事务中的压力。

   最后,新版的中亚战略或多或少带有大国竞争的意味。该战略报告的标题和首要目标均强调“支持和加强中亚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而中亚国家已经获得主权独立近30年,这时候再强调中亚的主权定是另有他意。显然,美国想要强调的是,促使中亚国家减少对中国、俄罗斯的依赖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中亚国家获得独立之后,美国相继对中亚出台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大中亚伙伴关系计划”、“新丝绸之路战略”、“中亚战略”等不同名称和形式的政策方案。尽管各种方案中,美国对中亚的定位、美国自身在中亚的国家利益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上述这些政策方案有一个共性,就是竭力以美国的意图来重塑中亚的地缘政治版图,削弱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此外,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欧亚地区的不断展开,美国也开始着力于给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紧密合作制造障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中亚之行的言论就是一个例证。

   对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直言,美国始终认为他们可以在全球各地区做任何事,并同时设法使自己的伙伴与中国和俄罗斯产生冲突。

   实际上,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欧亚经济联盟的框架下,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各领域合作在不断地加深。

   第一,中俄两国和中亚国家具有共同的安全利益。中国和俄罗斯都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边界,维护中国与中亚国家、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以及中俄在中亚的边界安全,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与分离主义”,削弱三股势力在中亚地区的负面影响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

   第二,中俄都很重视中亚在两国对外经济合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都有着传统的经贸往来关系,中亚是俄罗斯、中国商品的销售市场,还是稳固的能源供应来源及能源中转来源。

   第三,现有的地区机制为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本地区的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俄两国进行地区合作的最佳平台,而亚信会议又为两国在整个亚洲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直以来,在与中亚国家开展合作时,中国既坚持“三不”基本原则:即不追求地区主导权、不构建势力范围、不干涉内政,也突出“合作共赢”的理念,还尊重中亚国家的核心利益,理解俄罗斯对中亚的特殊关切,从而保证了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密切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美国新版的中亚战略,尽管没有包含太多的具体政策,但目标清晰:在促进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强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减少中亚对俄罗斯、中国的依赖,减轻美国在阿富汗事务上的压力,使美国成为中亚地区的“代表性”存在。从以多元平衡为主线的中亚各国外交政策角度看,美国的中亚战略无疑增加了中亚各国的外交选项,同时也提高了中国、俄罗斯在中亚运作的外交成本。当然,美国的理想很丰满,但需要与现实条件相匹配。在中亚,美国究竟是想做“执着的搅局者”,还是“建设性的存在”,我们拭目以待。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