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赵隆:美俄制裁反制同步,对话对抗并行
赵隆 2021-04-22



一边对俄祭出制裁大棒,一边又表示无意升级紧张关系,甚至建议在今夏举行两国领导人峰会。近日,美国对待俄罗斯的态度有些微妙。而欧洲一些国家追随美国脚步、对俄罗斯外交官下“驱逐令”的风波也在发酵。

美国为什么会做出这些看起来前后矛盾的举动?其与俄罗斯的关系将走向何处?就这些问题,新民晚报环球论坛特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赵隆研究员来作解读。 

1 美“先礼后兵”欲掌控节奏

问:美国此次围绕大选秋后算账、祭出制裁大棒意在何处?

答:13日,美总统拜登与俄总统普京通话并释放出实现美俄关系正常化的“善意”,导致有关美俄关系有望再度“重启”的议论不绝于耳。但随后出台的对俄制裁立刻打破了这一短暂的向好态势。

事实上,拜登在竞选期间就多次强调,将让俄罗斯为干预美大选付出沉重代价。在宣誓就职后首日,他就指示美情报部门对俄干预2020年总统大选、支持黑客网络入侵SolarW inds、“毒害”反对派人物纳瓦利内和悬赏虐杀驻阿富汗美军士兵等事件进行全面评估。随着“做实”俄干预大选的报告正式出炉,美对俄新一轮制裁早已“箭在弦上”。

美此轮对俄看似“先礼后兵”的操作,至少暗含两层考虑。

一方面,希望继承奥巴马时期的对俄路线,将“极限遏制”策略坚持到底。在拜登重塑跨大西洋伙伴关系雄心的推动下,美欧在对俄制裁的协同性和匹配度上明显提升。近期,除了欧盟和美国对俄发起同步制裁外,德国、波兰、捷克等欧洲国家也扎堆加入对俄的“外交驱逐战”之中,极大限制了俄在美欧间进行辗转腾挪的空间,特朗普时期看似良性的美俄元首互动模式也随之终结。从这个角度分析,通过口头承诺和军事援助鼓动乌克兰鹰派势力加大对俄挑衅力度,保持乌东局势长期处于“冲突与缓和”的脆弱平衡,显然可以强化美国作为欧洲应对“俄罗斯威胁”不可替代者的话语逻辑。与此同时,对拜登和民主党而言,特朗普时期无视俄所谓“人权劣迹”的态度无法接受,将“民主牌”和“人权牌”作为修复西方内部裂痕的利器,以俄在上述问题上的“敌对行为”为由进行制裁更加容易凝聚各方共识。

另一方面,则是固化“有限合作”理念,塑造对俄“强制性互动”新模式的考量。作为拜登“重回多边主义”理念的一部分,美在气候变化、战略稳定等全球性议题和伊核、朝核、叙利亚、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上,难以完全绕开俄罗斯这一利益攸关方。但拜登并不希望因此淡化美俄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与俄形成主次矛盾相互捆绑的互动先例。因此,美尝试利用俄以具体议题恢复对话的需求,以求完全掌控美俄互动的节奏、议题和时间节点,将体现美俄“合作面”的议题与当前主要矛盾“脱钩”,实现对俄“想谈可谈、想打可打”的优势地位。

2 两国关系对抗主基调难改

问:美俄对两国关系有何考虑?

答:在特朗普执政后期,美国内关于缓和美俄对抗的呼声不断,包括前国务卿舒尔茨、前国防部长佩里等在内的百余位政要和学者曾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改善美俄关系。但从目前看,虽然拜登在上台后积极铲除特朗普留下的负面政治遗产,但并未尝试改变美俄对抗的主基调。原因如下:一是任何政策调整都可能被俄视为美表现软弱的信号,从而导致俄对美核心关切问题出现战略误判等连锁反应;二是对俄采取灵活政策可能引发共和党保守势力,甚至特朗普拥趸的强烈反弹,成为额外的政治包袱;三是维持对俄强硬立场并提高制裁有效性,利用民主、人权问题对俄围堵,成为美向盟友展现“美国回归”决心的重要步骤。

因此,美俄间所谓“民主与专制”之争的叙事方式难以改变。拜登将纠正特朗普视盟友为“负资产”的做法,利用部分国家与俄的历史民族矛盾打造“抗俄前线”,强化俄对西方文明、制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威胁,并借此削弱欧洲在政治安全上的独立自主性。但维持对俄高压态势并不意味着无限激化矛盾,控制相互对抗烈度,避免与俄出现“硬碰硬”的直接冲突仍是拜登的对俄政策导向。例如,在国务卿布林肯对俄发出强硬警告后,拜登也试图通过元首通话得到普京有关和平解决乌东问题的承诺,并在此后宣布取消派遣两艘军舰经博斯普鲁斯海峡驶入黑海的计划。

反观俄罗斯,其对美政策取向似乎时常处于争论之中。近年来,美俄关系在对抗常态化下保持低位波动状态。在媒体和政客的操纵下,特朗普曾被打上“友俄派”烙印。疫情暴发后,俄通过医疗物资援助对美释放缓和信号,两国领导人先后7次通电话,创下克里米亚时间以来的新纪录。在美“居中调停”下,俄接受沙特倡导的石油减产协议,在世界能源政治中塑造“俄美沙”三边非正式对话平台。两国还共忆“易北河精神”,为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相互妥协创造机遇。但无论是曾经的“普特会”还是疫情外交,都未能促使美在“放松制裁”这一俄核心关切上松口。以结果论的视角看,两国在特朗普时期甚至未能签署任何书面协定,特朗普对俄“口惠而实不至”的本质暴露无遗。拜登胜选后,俄部分战略界人士曾提出,情绪化思维使俄将激化俄美对抗、打破美霸权的斗争作为自身外交和国内政策的指导思想。莫斯科需要吸取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标签错觉”教训,避免因过早定性限制美俄互动甚至“破冰”。

但受到特殊的冷战记忆和对俄(苏)交往经历的影响,拜登坚持将新世纪以来俄发展轨迹的“走偏”归咎于普京及其政治盟友,部分美战略界人士还将颠覆“普京路线”作为关系“重启”的前提。有俄学者提出,美试图制造俄内部矛盾以削弱其影响力,而俄精英阶层对疫情影响下的国家发展持消极态度,因利益纷争往往成为美俄对抗的棋子。在美间接煽动俄国内游行并给普京扣上“杀手”帽子后,“反美”意识已成凝聚内部精英和社会舆论的利器,甚至可能成为主导俄年内国家杜马选举走势的“王牌”。在短期内,俄将继续采取两手策略,在合作性议题上保持开放态度,但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重要周边事务中强守底线,维持与西方的战略缓冲区和后苏联空间的基本形态,避免因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妥协退让而陷入国内政治漩涡。

3 美俄关系或将迎来新常态

问:美俄峰会还有戏吗?

答:美俄元首峰会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在于两国能否维护良好的国内外氛围。从目前看,双方都没有必须促成峰会的紧迫性,更多保持“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但从2018年“普特会”的经验来看,在缺乏实质性利益交汇点和良好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元首峰会可能沦为双方各取所需的“政治秀”,以及突显个人外交成绩单和历史地位的“加分项”。元首会晤的确有助于提升美俄的危机管控和战略预判能力,但关键在于,双方均对达成具体成果不抱太大期望。

实际上,美俄关系的未来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元首峰会本身,而在于双方如何处理所谓的结构性矛盾。在拜登和其极具“反俄底色”的外交安全团队眼中,俄罗斯依然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颠覆者”,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主要“假想敌”。因此,在地缘政治上压缩俄势力版图,在经贸格局中将俄固化为原材料供应方和低端产业链角色,全面消除俄对美全球战略的威胁将主导美对俄认知。而在俄不彻底改变其战略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前提下,任何解除或软化对俄制裁的想法仍将是华盛顿不可触碰的“政治红线”。在俄看来,俄美“对抗”的本质是世界权力再分配过程,但美对俄“地区性大国”的定位使俄倍感羞辱,不符合俄长期以来对“荣耀与尊严”的追求。拜登和民主党的“清算”心态将主导对俄政策,“反俄”“倒普”的声音只会增加。在此种大背景下,两国精英和普通民众间的不信任感已根深蒂固,难以促成美俄关系真正“重启”。但维持最低限度的军事安全沟通渠道,在技术性议题上继续开展对话与合作,避免因擦枪走火和战略误判增加“热战”风险,避免对抗无限升级料将成为美俄对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基本共识。

可以预料,“制裁与反制同步、对抗与对话并行”将成美俄关系的新常态。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4月22日